近日,各省高职高考招生陆续放榜,几家欢喜几家忧。以安徽为例,从安徽高职投档分数线来看,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安徽74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中,理工类和文史类按照省最低控制线分数录取的学校分别占58%和60%,且相当一部分学校未完成计划数,有的学校只完成计划数不到10%,另一方面,省内部分优质高职院校继续保持招生火爆优势,例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和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等理工科投档线离本科分数线差距不到30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除院校地域优势外,高职生源竞争实际上是背后的专业博弈,大部分专业与其说考生是被高水平院校吸引,不如说是被学校的高水平专业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产业的相关专业吸引。从省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征集志愿看,各院校征集的专业相同性很高,也说明这些专业水平不高或未来不太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根据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安徽遴选了16所优质高职院校和200个骨干专业进行建设,“进口畅、出口旺”是优质校和骨干专业建设的显著特征。研究发现,生源充足的院校,大部分都是这些优质院校,招生旺的专业都是这些高水平的骨干专业。研究表明,社会认可度高的优质校和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都有以下共性。
一是专业瞄准产业办。各优质校专业建设的主要特征就是专业紧贴产业发展,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瞄准省“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三重一创”建设、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积极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合理设置学校专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支持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相关专业;汽车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等先关专业,以及支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相关专业,逐步建立了科学的专业结构。例如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近几年逐步开设了现代物流、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健身指导与管理等符合产业动态的专业。
二是专业联合企业办。各优质校高水平专业校企合作率近100%,特别是行业企业举办院校,充分利用省供销社、国资委、商务厅、交通厅等部门的行业办学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区域内、省内、国内大型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产学研机构,人才质量显著提升,相关专业招生火爆。例如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铁道学院和安徽交通职业学院与合肥地铁公司实施订单班招生合作,生源火爆、优质,部分录取的生源分数线超出本科线。优质校纷纷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截至目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等9所院校入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等8所院校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物流管理(快递方向)、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入选为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
三是专业围绕特色办。优质高职院校紧紧围绕“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安徽高等教育发展方针,根据学校办学优势,各安其位,为安徽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各行各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近年来,为发展社会所谓“热门”专业而牺牲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的教训不乏少数。笔者曾经参与了安徽省高职院校个性评估,发现一所由传统农业升格的高职院校,抛弃优势农学专业,办起社会所谓“热门”的空中乘务、汽车销售等专业,结果师资、实训、实习等资源得不到保障,教学效果差,毕业生质量不高,竞争力弱,招生仍然困难。此时学校再想转回农学专业,却发现专业人才已经基本流失殆尽,教训惨痛。另一方面,各优质高职院校不忘初心,坚守办学定位,坚持专业特色,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之路。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由冷门到热门就是典型案例。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是安徽仅有4所坚持开办此专业的学校,该校连续4年包揽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餐冷拼、中餐热菜和宴席设计的一、二等奖,在全国烹饪专业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和金牌数名列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高职招生中的香饽饽。
四是专业聚焦质量办。专业质量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教育部长陈宝生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上用“香、亮、忙、强、活、特”六个关键词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亮不亮,看质量。近年来,安徽各优质高职院校以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安徽项目(任务)、省级振兴计划、质量工程为抓手,加大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优质校、高水平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师资队伍特别是技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近3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安徽省高职院校获得奖牌数连续3年居全国前5,金牌数位居全国前8、中部地区第1。
新形势下,高职生源数量将持续减少,生源竞争将愈演愈烈,如何在高职阵营中站住脚?如何建设好优质高等专科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是根本。各高职校要由原来的“等靠要”转向主动对接市场、行业产业需求,在专业动态调整、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发展上主动作为、有所作为,要以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诊改和专业评估的部署为契机,从内部加强专业层面的自我诊改,从外部积极参与第三方的专业评估,切实提高专业质量,增加专业竞争力,提高专业吸引力,使高水平的专业成为学校招生的“定海神针”。
文章作者:方灿林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教务处主任、安徽中职诊改委委员
李 雪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院长 、安徽高职诊改委委员